• 29 4 月, 2020
端午節

台灣傳統三大節慶:端午節介紹

端午節,位於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,是台灣傳統三大節慶中的一節,屬於台灣非常重要且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。除了端午節這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名稱之外,還有著許多的別稱,例如:端陽、重五節、詩人節、龍日等等。雖然名稱有所不同,但總體來說都是相同的節日,只是可能由於地域性的名俗風情不同,過節的習俗有些不同而已。

端午節的簡介

端午節位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,由於五月是仲夏,而它的第一個午日就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,所以又被稱作為端午節、午日節、龍舟節等等。

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慶的起源於中國,最早是因為崇拜龍圖騰的部落有舉行圖騰祭祀的慶典節日,透過龍舟競渡的方式來祭祀的習俗;而後由於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時抱石投江自盡,在當時因為其愛國的表現,端午節就被當作紀念屈原的節日。

端午節由來的三大起源

關於到底為什麼會有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慶的由來,其實現在名間的說法有很多種,每種版本的內容也都不盡相同,但其實被公認最有可能的起源是以下三種喔!

端午節 曹娥
圖片來源: 網路

紀念孝女曹娥

端午節最有可能的起源一就是為了紀念東漢當時的一位孝女—曹娥,為了救父投江的故事。傳說曹娥是位東漢的上虞人,因為父親在江中溺水,好幾天都找不到屍體,當時的曹娥才年僅十四歲而已,不分晝夜的沿著江水痛哭。過了十七天,也就是農曆五月五日時,自身投入江水,在五天後抱出父親的屍體,就此傳為神話被民間所有人傳頌。

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,不僅在曹娥投江的地方興建了曹娥廟,所居住的村所改名為曹娥鎮之外,曹娥殉父之處也改名為曹娥江。

端午節 古越民族
圖片來源: 網路

古樂民族圖騰祭祀

在新石器時代時,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種以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。此遺存的族屬,是個非常崇拜龍形圖騰的百越族。該部族有著斷髮紋身的習俗,生活在水鄉,相傳是龍的子孫。

他們當時的生產工具大部分都還是石器,但也有鑿、鏟等等的小型青銅器。而印紋陶鼎則是他們這個部族的標誌之一,作為他們的生活用品,常被用來烹煮食物。直到秦漢時代還尚存的百越人,創立了端午節這個節日來祭祀他們的先祖。

端午節 屈原
圖片來源: 網路

紀念屈原

在春秋時代之時,有位楚國詩人名叫屈原,因為當時有個秦國的君王想要透過通婚的名義來陷害楚國國王,遭到屈原大力的反對,但不料楚王並沒有聽信於屈原的諫言,反倒被其他大臣陷害,搞得楚王將屈原流放到邊境,而後楚王真的在秦國被殺害了,屈原一聽聞此消息感到悲痛萬分,便抱著石頭投入汨羅江自盡了。

當地的百姓無一不為屈原這愛國的情操給動容,於是便決定使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餵魚,希望能夠藉此讓於不要吃屈原的屍體,後來世人便將屈原自殺的當天,也就是農曆五月五日稱作為端午節,也就有了端午節要包粽子的習慣;由於屈原本身是一位非常愛國的詩人,所以也有人稱這天為詩人節。

最後,相傳因為當時有人滑著船在汨羅江尋找屈原的屍體,後來就沿變成了划龍舟的習慣了。

首張圖: by lyingmonkey from Pixabay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